时逢母校七十华诞。接到母校的来稿邀约,倍感荣幸与自豪。
七十年来,母校为祖国、为家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建设者。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十九年前的我,第一次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怀着忐忑和憧憬的心情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茂密葱茏的树木、掩映其中的红色小楼、安静质朴的校园,就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记得那时,我对那葱茏树木中的“小红楼”无比喜爱。也许是上天读懂了我的心思,我们新生被安排在了“小红楼”。主楼上悠扬的钟声陪伴着我度过了七年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大学的生活,丰富而多彩,忙碌而充实。我的专业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面比较宽,包括高等数学、五大力学、运筹学、水文学、测量学、地质学等许多学科。对那时的我来说,这些专业术语仿佛是“天外来物”,更别提要把这些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那更是“天方夜谭”。我的本科班主任刘廷玺老师亲手为我们这些当初的懵懂少年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引领我们走上了日后事业的起跑线,播下了我有志于学的第一颗种子。他的辛勤付出把我们班带成了学校的优秀班集体,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那种纯真友谊的同学们还会经常回忆起刘老师对我们的精心培育和殷切期望。令我倍感庆幸的是在我踏上学术研究道路的第一步时便有刘老师这样一位学术精湛的师长引领。
正是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引领下,我慢慢地推开了专业领域的大门,得以一窥这广阔领域的美景。如同一个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为不时发现的“珍珠”而惊叹。
本科四年中的三次野外实习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测量实习,我们借住在“炮团”的礼堂,每当屋外大雨倾盆,屋内便飞珠溅玉,老师同学们手忙脚乱的拿着大盆小碗摆着梅花桩,欢声笑语溢满了整个礼堂;每当从测点返回驻地,在星星月光的陪伴下,萤火虫、小飞蛾也忙着和我们一起共进晚餐,仿佛成了彼此最忠实的伙伴,尽管它们的“礼物”是浑身的疙瘩。
跋山涉水,认识山石构造,了解大自然的地质实习,伴着日出东山、顶着漫天星辰,拖着疲惫的身子往返于大山与河谷间;借着轻轻的晚风,伴着虫鸣与蛙声,谈天说地,笑声在寂静的山谷间久久回荡。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的知识更加聚焦,视野越发扩展。
短暂而充实的3年中,在导师陈亚新先生的精心教导下,我对水文水资源领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拓展了研究领域、开阔了视野和知识空间,使我真正地走进了“用水衡量的”世界——灌区、灌域和流域。在此期间,我第一次将水文与农业水土工程相融合,认识到基于水循环过程的水资源消耗——蒸发蒸腾(ET)的变化,为之后提出基于耗水(ET)理念的水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陈老师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学习和研究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最朴素的科研方法,他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忘我工作作风至今仍然指引着我的研究工作。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为我今天能够跨学科解决综合问题、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不幸的是,我如今再也没有机会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恩师音容宛在,他的言传身教令我无时或忘。
在母校的七年,是我人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光,我个人的成长和学业的进步要深深地感谢我的老师、我的母校对于我的培养。同门老师和学长们对我的教导和帮助如今仍然历历在目,史海滨老师是我在数值分析领域的引路人,魏占民老师手把手的教会了我程序设计;两位老师多次放弃节假日休息,带领着我们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他们所践行着的“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精神,成为了我不断奋进的榜样,和长期工作中始终践行的准则。
躬逢盛世,又值母校七十华诞,抚今追昔,我深深地感恩母校,衷心的祝愿母校70岁生日快乐!举杯同庆,愿母校再续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