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水建记忆●忆昔抚今】忆往昔峥嵘岁月 祝母校万古长青——高占义
发布时间:2022-09-08 编辑:张艳凤 浏览次数:

今年6月2日收到母校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约稿函,希望在母校70华诞来临之际能写个追寻母校记忆、共祝70华诞的稿件,觉得这件事十分有意义。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终身难忘,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也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打上了母校文化烙印。每每当有人问起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就会荣幸的介绍一番,“我是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在发展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啦”。

提起母校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许多多刻心铭骨的往事,虽然时光已流逝了42年,但许多事就像发生在昨天。198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中的数学老师说,如果毕业后想多到祖国各地看看就填报水利专业,也巧了,我从小经常看到我父亲带领社员打井修渠,发展农业灌溉,周末和放假的时间经常跟着看热闹,幸运的时候技术员还让看看水准仪,透过水准仪能看那么远觉得好神奇!就这样高考自愿填写了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系,当时水利系就两个专业,农田水利专业和地下水开发利用专业,这两个专业我都填报了。1980年7月高考结束后天天等着分数,等分数出来后又天天等着录取通知,一天往返15公里路去公社邮局两趟,每天看着邮局业务员把来信分拣完毕后才回家,就这样等啊等,终于在1980年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邮局看到了内蒙古农牧学院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巧的是我父亲那天也从大队来到邮局等待消息,我们事先并没有商量约定。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信件,欣喜的看完录取通知书,记得录取通知书上有一句美丽的“校园在等待着你”的欢迎词。入学时间是在9月初,离过中秋节很近了,我母亲在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时也很高兴,但觉得我马上就要离开家了,舍不得让我走,是啊,儿走千里母担忧!

1980年9月初我来到呼和浩特走进母校,在火车站得到了热情的新生入学接站服务,来时路上还担心下车后怎么去学校的顾虑荡然无存。在入学后水利系辅导员李宗信老师细心安排宿舍,系主任何维钰老师也过来看望,并告诉我们新生,录取通知书是由李宗信老师组织发出的,我仔细端详眼前这两位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老师,对他们肃然起敬!入学后的第二周就正式开始上课了,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很快就进入的正常状态。系辅导员李老师每天一大早来宿舍把大家叫起来去跑步,每天要绕着旧主楼跑上3到5圈,主楼周边美丽鲜艳的花带让人陶醉。就这样,我慢慢地适应了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并养成了早上跑步的习惯,一直持续了10多年直到研究生毕业。记得跑步每年都要磨坏一双球鞋,每年的9月份都要换双新球鞋,当时非常感叹这球鞋的质量稳定和自己能坚持规律性跑步的习惯,这也为一辈子的身体健康打下了基础。学习安排是每天上午上课,下午的课比较少,自习时间较多,教学主楼的152和148阶梯教室是学习和自习的好地方,对这两个数字如此刻心铭骨,以至于一直到现在,只要看到这两个数字就会自然想到152和148阶梯教室。

大学功课学习非常紧张,从大一的基础课学习,到大二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再到大三的专业课学习,大四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老师们都非常认真,精心讲授,教学质量非常之高。高等数学喻宗铫老师微积分课推理极强,记得上午认真听课,记住要点,在下午自习时能自己把公式推导出来。水力学赵福林老师、水工舒子恒老师、农田水利陈亚新老师、钢筋混凝土高瑾老师、土力学陈汝娟老师,水文学徐明贤老师,制图梁忠智老师等等全体老师们,都本学科顶级的老师,是你们教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力量,让我们终生受益、终生感恩!在这里再次真诚地向我们敬爱的老师们致敬!

八〇级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应届毕业生,入学时年龄大都在十八九岁,由于应届生数学底子比较好,微积分学的也比较好,得到了数学老师的表扬,但在纪律性、组织性等方面的表现远不如往届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学长们,但我们的到来也增加了活跃感和单纯可爱的氛围。七七级、七八级和七九级的学长们似乎既是学长也是老师,他们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用行动和言语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和知识。记得在夏季他们三五成群坐在树下讨论长谈,记得他们在节日文艺汇演时才华横溢,记得他们在我们“冒犯他们”时给予的谅解!在这里问声学长们好,谢谢你们了!

农水八〇是水利系第一个考上硕士研究生的班级,记得当时我们班有张文秀、于建、于铁柱、吕森和我参加了1984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为了备考,1984年的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复习。当时我们水利系还不能招硕士研究生,只能报考区外的招生单位。我们班张文秀同学在1984年大学毕业当年考上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这也是我们农水八〇值得骄傲的成就,克服了认为报考区外研究生难以考上的心理障碍,从这之后我们水利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1984年7月毕业后我留水利系工作两年,之后于1986年考取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研究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在一起学习课程,总共有56人,有不少同学来自清华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等名校。在选课程时,我的导师和我说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有难度,授课老师要求严格,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考试不过关,可以考虑不选这门课。我听了导师的这番话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但考虑之后还是决定选学了这门课。在结课考试时我考了96分,全班第一,还真是有10多位同学考试不及格。我从这件事上认识到,我们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学生能力也不差,增强了自信心,这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份自信心来源于母校,来自我们老师的尊尊教诲和学习到的知识及学习能力。在读研究生期间舒子亨和陈汝娟老师来北京出差时帮忙中来看望我,再一次得到母校老师们的关爱,非常感恩!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行走在美丽的校园里听着广播播放的校园歌曲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享受,每个周六晚上在152阶梯教室集体收看电视节目是共享欢乐时光,每年一度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元旦大聚餐是盛大的宴会,特别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这样的大餐聚会提振班集体的团结和友谊。

学校的食堂也是记忆犹新的地方,记得我的助学补助是每月18.5元,伙食费花掉15.5元,剩下3元是可支配的零用钱,刚入学时学校只有一个食堂,排队买饭是需要耐心等待的,想吃好一点,需要早点去排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一个月花25元的伙食费可说是非常奢侈了,饭票有粗粮和细粮之分,大约60%是粗粮,40%是细粮。粗粮大多是用玉米做的食品,记得有一种叫“钢丝面”的食品,就是把玉米面做成细面条蒸熟了拌着菜吃,细粮是白面馒头或面条。记得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春节回家时把学校发的饭票带回家给父母看,我父亲认真细心地数了我还有多少细粮票。

母校校园十分美丽,树多、花多,一年四季不同景观、不同感受,春天里百花争艳,看着牡丹和玫瑰花听着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夏天整个校园郁郁葱葱,松柏挺拔、杨树翠绿;秋天先是欣赏树叶的颜色变化,红黄绿交错,或是一片杏黄满目,之后是无边落木,树叶覆盖草地和人行小道;冬季一场大雪过后,树木都披上了银装,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学习和生活在校园里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1989年4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工作,在1997至2008年期间担任水利研究所所长,记得一次会议期间和清华大学雷志栋老师聊天,他问我是在哪个学校读的大学,我说是内蒙古农牧学院,他说:你当水利研究所所长也不容易啊,所里有那么多清华大学毕业的研究人员。经过用心努力学习和工作,我还是把这个岗位上的工作做好了,取得了较好成绩,后来我担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和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原武汉水利水电学院许志方老师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担任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的专家,而我是我们国家第一个担任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的。母校原校长李畅游老师亲自参加了2011年10月在伊朗召开的国际灌排大会,支持我竞选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让我十分感动!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往前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母校给予的支持、智慧和能量。

对母校的感恩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更多的是用心祝福,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是否能亲临现场庆贺母校70华诞,我们的心都已经和母校在一起了。最后,祝母校万古长青、欣欣向荣!在母校庆祝70周年华诞之际恰逢中秋佳节,也祝愿敬爱的老师们和校友们团团圆圆、阖家幸福!

上一条:学院召开校友企业家论坛

下一条:【水建记忆●忆昔抚今】对科研工作一点领悟 - 写于母校70年华——于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