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水建记忆●忆昔抚今】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和平
发布时间:2022-09-08 编辑:张艳凤 浏览次数:

今年是母校内蒙古农业大学七十周年校庆,也是我从母校毕业后从事所学水利专业三十五周年之际,能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做点事,还得感谢母校老师为我传授了谋生立身之本,感恩母校。从母校毕业后,在我从事水利专业领域的工作过程中,接触比较多的是我读本科时农水专业课老师水建院的陈亚新教授。我在从事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陈亚新老师在科学研究及农田水利专业方面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巨大。值此校庆之时,我觉得有义务写点东西,把我所知道的陈亚新老师在教书育人和专业领域方面的奉献精神与杰出功绩展现出来,以此纪念他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让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及精神风范继续激励同仁及后辈们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并在此也向和他曾经一样的默默无闻、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母校老师们致敬。

献身国家事业,支援边疆建设。陈亚新老师是湖南长沙人,从小家庭优越,受到过良好教育,一九五八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毅然离开气候宣人的南方繁华城市,来到寒冷的北方草原青城,一头扎到学校的教育事业和水利科学研究领域中,扎根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奉献内蒙古一辈子。

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陈老师从事高教工作四十多年,即使科研任务那样重,又要培养硕博生,但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我第一次听陈老师的课是在大学入学第一学期,他从日本交流讲学回来给学生做的一次讲座。介绍了日本的教育情况,使我们学生大开眼界,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那时人们出国的机会少,能出国讲学,我们新生认为那就是学校最拔尖的老师。听课前也通过高年级的同学传闻,陈老师是系里四大铁嘴之一,这说明陈老师是思辨能力强,还传说陈老师是系里“耍得开”的老师,毕业设计时学生都愿意到他带的组里。给我们新生感觉他是老师中的佼佼者,期待上他的专业课,并希望毕业设计时能分到他的组。

大四上半年时,终于上上了陈老师的农水专业课,我们才体会到农水专业主要是干什么的,学了那么多门课程,就是为农作物蓄水修渠灌溉。陈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学生们听课很踊跃。我也十分认真学习了这门专业课,但结业考试时,还是因差一分未及格。我当时想保持四年没有不及格课程的记录,硬着头皮去他家里找到他,想让老师从卷子里再给找出一分来,陈老师和蔼地说,卷子已经看了几遍,没办法找出这一分来,温和地回绝了我的请求,给我上了一次非常好的以身示范“坚持原则”的人生课。

大四上半年,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幸运,毕业设计就分到了陈老师带的组,共五名学生,因为当时大家都愿意跟随他实践,他手头是国家的科研项目,而不是虚拟的设计课程。而且到科研点上近四个多月,都不用个人拿伙食费,项目有伙食差旅补助,对于从农村来的学生,也是一个很大的帮扶。

在毕业设计期间,陈老师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在巴盟杭锦后旗的沙壕渠试检站。亲自安排我们的吃住、生活起居,安排我们的科研测试及报告的起草。当时感觉学习生活工作紧张而愉快,但陈老师是十分辛劳的,他常说“水情就是无形的命令”,每轮水来前都要做好设施布设、观察、记录等很多准备工作。陈老师既要了解水管部门的放水时间,又要协调老乡浇水田块的试验田块的试验观察,同时还要安排部署学生观察、记录任务及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工作,而在这期间他在学校还有教学任务,每月至少两次往返学校与试验点之间,特别是试验点离城还有十来公里,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每次我们学生骑自行车把陈老师送到旗府陕坝汽车站,他再坐汽车赶到临河火车站,换乘火车返回呼市,当时临河到呼市的火车需8个多小时,可见他是多么的操劳,也见科研数据的取得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在与他相处的这一时段,有几件事我体会到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爱。一件是从学校到试验站时,我负责携带我们五位学生看过的几本资料,但走时就把我看的那本资料丢在了学校农水办公室,到了试验点用时,才发现忘了带了,我当时内心忐忑不安,十分自责,但陈老师知道后并未责怪我,安排我坐火车回学校取来。第二件事是在毕业设计快结束时,要给地方业务部门汇报观察研究成果,陈老师安排我把试验成果汇总,计算出结果来,而我在计算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未按老师指导的意见往下进行,自己整天鼓捣PC-1500微机在列表计算时应用,陈老师察觉后,并未批评我,而是很耐心地循循诱导我如何汇总分析、计算,他教导我,计算机只是工具,通过机打表格出来只是好看一些,但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核心东西。给我在今后工作中抓住核心、重点,上了一堂深动的直播课,对我今后在工作中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启示很大。第三件事是回校毕业设计答辩完,他知道我分配回巴盟后,就给我带了三封给地方水利部门领导的推荐信,最终使我去了比较理想的专业对口单位。他曾推荐过不少学生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岗位。这体现了老师的大爱精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我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工作三十几年,一直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工作,有幸参加了河套灌区两大建设阶段,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才慢慢地体会到陈老师的科研成果,对河套灌区水利建设意义十分巨大。

我参加过的第一个建设阶段就是河套灌区世行贷款配套项目,该项目从1989年开始至1997年结束,整治了总排干,总干渠两条线,配套了315万亩农田水利工程,而这些工程设计参数是离不开陈老师的专著——世界银行中国北方灌溉项目《大型灌区灌溉效率标准化测试和评估》,以及他八十年代在河套灌区研究测试的有效水利用系数,河套作物的灌溉制度等研究内容,没有这些研究数据支撑,项目设计就无法进行下去。而这个项目完成投资9.56亿元,项目实施后灌区土壤盐碱化得到改善,河套灌区粮食产量由8亿斤增长到1998年的29亿斤,增长了26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576元增长到1998年的2268元,增长了293.75%。

我参加过的河套灌区第二个建设阶段就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该项目从1998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历时22年,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500公里,完成骨干建筑物更新改造7000多座。而该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离不开陈老师主编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排水与盐碱化防治》这本专著,项目规划和设计中灌溉制度及渠道水、田间水有效利用的计算,就参用了他这本专著中的成果。而第二个项目的完成投资63亿元,项目实施后节水5亿多立方米,河套灌区粮食产量由29亿斤,增长到了2020年57亿斤,增长了96.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2268元增长到2020年的19000多元,增长了737.7%。

以上两组数据足以读懂陈老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学术造诣深,理论创新强。陈老师早期搞科研所处时代网络不发达,各种资料自抄自算多,研究成果自主创新力强。在完成世界银行北方灌溉项目《大型灌区灌溉效率标准化测试与评估》等三部专论研究中,被评定为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他率先在我国倡导非充分灌溉,并主编出版研究生统编教材《非充分灌溉原理》,出版过四部专著,获得过多项科技奖,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论文上百篇。曾任中国灌溉排水国家委员会委员等五个国家级委员会委员。就他的这些兼任头衔,也看出他的学术水平和在同行中的影响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老师常跟我们开玩笑说,搞农水学术研究,就是上了“贼船”,想下都下不来,其实我们也知他是要表达搞农水学术研究工作十分辛苦,进了这个行当,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陈老师积劳成疾,今年也正是他去世十周年整。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陈老师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薪火传承,不断进取。

2E48A

30A4A

上一条:【水建记忆●忆昔抚今】承工匠精神,传水建之魂——杜晓蕙

下一条:【水建记忆●忆昔抚今】山高水长,百舸争流——彭祥

关闭